南宋绍兴五年,年仅18岁的汪应辰,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,但他的仕途却并不顺利,被贬官3次后,汪应辰辞了官,带着族人定居在江南的一个小村落里,一边种地,一边读书,没想到竟让这个小村庄,从此成了风水和读书的典范村落。
汪应辰按照《易经》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,建造了浙江永嘉县内的屿北村,东、南、西方都有山,北方有水,从高空看,整个村子就像一朵莲花。汪应辰还在这里创办了私塾,全村合力,一起聘请老师,村里的每个小孩都要从《三字经》读起,再慢慢参加乡试。
800多年来,庞大的汪氏家族一共出过1位状元、8位进士、10位秀才,1950年代,村里还出了第一位大学生。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,汪氏家族始终凝聚不散,根据族谱记载,分布在附近各村的汪姓子嗣,总数已有万人,在百家姓里,汪姓排名第57。
2006年,屿北村被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村镇,后来,这里又陆续被评为“中国景观村落”、“全国最美古村落”。家族和睦、风水好,小孩还那么会读书,这才是中国人家乡该有的样子!
浙江楠溪江畔,因为地处偏远,所以至今还有30多个保存完整的村庄,位于永嘉县岩坦镇境内的屿北村,是其中最美的一个。
屿北村始建于唐代,兴起于宋代,南宋时,这里出了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。
汪应辰5岁就饱读群书,读书过目不忘,10岁就能作诗,南宋绍兴五年,他只有18岁,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之一,宋高宗看了他的文章,还以为是个老学究写的,拿出名单查看时,才发现是位翩翩少年,于是特别赐他御书《中庸》。
但少年得志却不等于仕途坦荡,汪应辰做官的时候,北方金人南侵,他上疏表达了勿忘国耻、坚定抗金的主张,结果得罪了奸臣秦桧,被贬官3次,最后带着族人,从江西老家迁至浙江的屿北村。
汪应辰完全按照风水,来布局这个村子,他相信五行相互消长、阴阳相互平衡的道理,这样才不会阴阳失和,内心也不会感到不安。从高空往下看,整个村子就像一朵莲花,明朝地理学家李时实曾经来过屿北,他的评价是:“永嘉屿北路逶迤,出水莲花一地奇”。
东方属木,村东有林木茂盛的金山;南方属火,村南的屿山和金山相对而立,犹如“火”字的两点;西方属金,村西面有尚山;北方属水,村北的溪水是村里的水源,中方属土,指的就是位于中间的村落。屿北村左右还有两条溪水环抱,“门前若有玉带水,高官必定容易起”。
山岗上还有一片松林,在屿北人看来,这就是保护百姓的风水林,他们将古松树作为神灵来供奉,族规严格规定,谁也不能砍伐。
村里有7口古水井,按照北斗七星形状来分布,还有8座石桥,名字也好听,月街祠桥,大川桥,月旦桥……
汪应辰搬过来之后,村里便开始设立私塾,全村合力,聘请老师,曾经有一位“四世师傅”,意思是一位老师连续教了4代人,全家每个小孩都受过他的启蒙教育。老师一开始教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,后来渐渐教一些国学经典,比如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诗经》。
把私塾放在家里之后,家就不仅是生养孩子们的地方,也是他们接受人生第一课的地方,这就是屿北人认为的家教。在家里,“规矩”一样也不能少,孩子入学得由父母陪送到私塾,父母会把孩子的个性脾气向老师介绍一下,并婉言请老师殷勤教诲,然后指点孩子拜见老师。
因为规模小、学生少,所以私塾里基本上都是一对一教学,老师端坐于讲台上,将孩子分别叫过来,用笔点书上的几句文字并念给孩子听,这叫做“点书”,第二天又把孩子教导跟前,让孩子念给他听,叫做“证书”,如果读不好或者忘了,就要重打手心。有的父母心疼自己的孩子,跑去找老师理论,老师就把一张纸贴在教室门上,上面写着:“一片无情竹,不打书不读;父母若怜子,不可送来读”。
800年来,屿北村一共出过1位状元,8位进士、10位秀才,西北侧有一栋秀才宅第,屋主父子两人都是清朝的秀才。1950年代,汪益革考上了南京的一所大学,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。他要经过步行、轮船、汽车、火车四种交通方式,花上三四天时间,才能从屿北村赶到学校。
在屿北村,传统手艺的学习也是家教的一部分,除了读书,小朋友还要跟长辈学习怎么做豆腐、年糕、索面、麦饼,甚至是酿酒的技巧。
屿北现存的大部分宅院,都始建于清代或民国,所有居民建筑都是悬山顶,屋脊是曲线形的,两端微微翘起,中部平缓,上面铺着灰色小瓦。院墙不高,坐在三合院里,就可以看到巷子里的行人,视线越过门墙,还可以看到周围的山。
很多民居还保留着完整的雕花,房屋都有前檐走廊,宽达2米,可以遮阴避雨,也是家人的日常活动空间,仿唐的檐柱是方形的,清朝之后所造的柱子是圆形的,每一代人都会尽力修补房子,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下去。
屿北村里,有19座房子都有雅号,给房子取雅号的习惯,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,“翁和堂”,意思是父母、兄弟、邻居都要和睦,“三多堂”,是多福、多寿、多子的意思,“茂秀堂”,是提醒屋子里的人要多读书。
屿北村的周围,有一圈2000多米的寨墙,上窄下宽,高大约2米,都是由附近岩坦溪里捞出来的卵石垒起来的,一开始是为了防御外族入侵才建造的,结果朝代更迭,这里并没有经历过什么战争,倒是在抗日战争中,寨墙发挥了大作用,这里总共经历了5次大大小小的战斗,保护了屿北村的居民。寨墙还有防洪作用,能有效抵抗水浪的拍打。
屿北的寨墙、护城河、小桥,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公共生活空间,村妇在溪边洗衣闲聊,孩子在这里抓鱼嬉戏。今年,村民们要集体搬迁到新村,千年古村不会消失,但却只剩下老房子了。
部分资料参考《屿北:楠溪耕读村 状元归隐地》,宋绍杭等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