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风家

打开文化之门,天桥有了博物馆

在老北京的历史上,天桥是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标。

一是由于它的地理位置:北京城中轴线南部,前门至永定门的中段,一头连着繁华的前门的大街,一头连着天坛、先农坛,是当年皇上从皇宫到两坛祭祀的必经之地。虽然曾经的“天子所走之桥”曾经消失了80年,但“天桥”的美名却一直隽永地流传下来。

二是由于它浓浓的老北京情结。明清和民国时的天桥是北京颇负盛名的景色优美、市井繁荣之地,逛一回天桥,能满足你吃喝玩乐听看购各种欲望,天桥汇集了各色杂货铺,各种风味小吃,星相占卜、五行八作一应俱全,更有无数风头红极一时的艺人.比如侯宝林、郭启儒、新凤霞、连阔如、魏喜奎、关学增等等,都是从天桥这个地界混出名气的。作家老舍的笔下,也无数次提到过天桥,那条著名的龙须沟,就在天桥附近。所以一提老北京,不得不想起天桥。

打开文化之门,天桥有了博物馆

《天桥印象博物馆要建成什么样》

北京唯一以天桥为主题的天桥印象博物馆将于5月18日正式面向公众免费开放。博物馆以“彰显与传承天桥地域优秀文化”为核心,主打“民俗博物馆+文创空间”,北京风雷京剧团、北京皮影剧团和北京杂技团将联合打造京剧、皮影、杂技绝活等面向社区、学校的公益文化体验活动,在博物馆文创空间打造天桥文化艺术生活圈。

昔日之天桥,其位置已十分明确,即:今天坛路西口,永安路的东口,前门与永定门的中间十字路口处。同时,这也是明清两代皇帝们到天坛祭天,到先农坛祀农的必经之御路。御路上这座桥是专供皇帝行走的,皇帝为天子,所以人们就把这座桥称为了天桥,意思为天子所走的桥。这桥下的河,就是老北京时代有名的龙须沟。

打开文化之门,天桥有了博物馆
打开文化之门,天桥有了博物馆

《王大观和旧京天桥一览图》

《残冬京华图》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的古都北京,首起京东通州远景,穿过东岳庙到朝阳门;从东城根儿贫民窟到小商小贩活跃的平民区朝内南、北小街;再从东城布满各类四合院的大胡同到大街,再从天安门前棋盘街向南到天桥,至左安门外南苑围场,也就是清代皇帝猎场,共七个段落。画中人物超过一万个,并且,人物的年龄、职业、身份、遭遇各有不同,但都反映出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、半殖民地旧中国的社会实情。

《旧京天桥一览图》为纸本设色,23米×3.85米的长卷,可分为远眺永定门,市井百业,民间百艺,旧天桥等几个部分。画中,可以看到永定门城楼,天坛祈年殿,还可以看到中轴线、铛铛车,牵骆驼的,坐洋车的,打把式卖艺的,五行八作的,说书的唱戏的,变戏法的,说相声的,唱大鼓书的,一杆挑卖鞋的,卖估衣的,等等,惟妙惟肖,真的是叹为观止。

打开文化之门,天桥有了博物馆
打开文化之门,天桥有了博物馆

《老舍先生与天桥》

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,老舍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天桥,他所写的小说、戏剧、曲艺及其理论几乎都和天桥人、天桥事沾点边,字里行间折射出天桥文化和天桥精神。像《龙须沟》《方珍珠》《茶馆》《骆驼祥子》等等,里边塑造的人物形象“破风筝”“方珍珠”“大傻杨”……在天桥人看来十分熟悉,就像常年久居的老邻居。其实不只是《龙须沟》,还有《茶馆》、《四世同堂》……老舍的作品总是与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,总是能看到天桥的影子,因为天桥为他提供了许多创作素材。

老舍对天桥的感情至真、至爱、至深!所以,不管时间再紧,工作再忙,他也喜欢坐着“铛铛车”到茶馆看看戏,听听大鼓;到小摊上喝一点豆汁,吃一点老豆腐、驴打滚;甚至是住进民宿小客店,躺在大通铺上跟底层老百姓聊大天……

打开文化之门,天桥有了博物馆

打开文化之门,天桥有了博物馆
打开文化之门,天桥有了博物馆

《天桥八大怪并非八个人》

旧时代,许多江湖艺人在天桥“撂地”。所谓“撂地”就是在地上画个白圈儿,作为演出场子,行话“画锅”。锅是做饭用的,画了锅,有了个场子,艺人就有碗饭吃了。

演出的类型也非常多,杂技、曲艺、摔跤、硬气功、说书、相声等,品目繁多。其中最具盛名的无疑是身怀绝技而又言行怪诞的“八大怪”。

“天桥八大怪”并非8个人,在不同时期,有不同的说法,从早期活动于清末的穷不怕、醋溺高、韩麻子、盆秃子、田瘸子、孙丑子、鼻嗡子、常傻子,到中期活动于民初的耍蛤蟆的老头、老云里飞、花狗熊、耍金钟的、傻王、百鸟张、志真和尚、程傻子再到活动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小云里飞、大金牙、焦德海、大兵黄、沈三、蹭油的崔巴儿、曹麻子、赛活驴等等,有数十位艺人名列其中。

打开文化之门,天桥有了博物馆
打开文化之门,天桥有了博物馆
打开文化之门,天桥有了博物馆

清末至民国初年:第一代“天桥八怪”

穷不怕 本名朱绍文,据说是相声的鼻祖

醋溺膏 相声艺人,擅长口技

韩麻子 单口相声艺人

盆秃子 擅长用筷子敲瓦盆伴奏演唱民间小曲

田瘸子 早年因练舞落下残疾,擅长表演杠上二指禅等硬功

孙丑子 相声艺人,擅长装扮怪模样

鼻嗡子 擅长演奏小曲,特点是鼻子里插进两根竹管吹小曲,腰间挂一个洋铁壶敲打节奏

常傻子 擅长表演硬气功,招牌是掌劈鹅卵石

民国初年:第二代“天桥八怪”

蛤蟆老头 以训练蛤蟆和蚂蚁模仿课堂教学和军队操练闻名

老云里飞 擅长京剧和表演滑稽戏

花狗熊 擅长表演民间小戏, 因扮相似狗熊而得名

耍金钟 擅长绘制比例失调的画, 让游客透过金钟反射能看到正常的图像,为新奇杂耍

傻王 表演碎石、背磨盘等硬功,面相憨厚被称为“傻王”

赵瘸子 因习武残疾,擅长在一条单杠上进行杂耍

志真和尚 擅长硬气功表演,僧侣装扮

程傻子 擅长表演训狗熊和顶碗等杂技

20世纪30-40年代:第三代“天桥八怪”

云里飞 “老云里飞”的儿子, 继承父业, 表演滑稽戏,有将耳朵壳塞进耳朵眼和用舌头舔鼻子的绝活

大金牙 擅长拉洋片

焦德海 相声艺人, 是第一代艺人穷不怕的徒弟

大兵黄 卖药糖,以骂街的形式招揽生意,因所骂多涉及民生和时弊,颇受欢迎

沈三 擅长摔跤, 1933 年获全运会摔跤冠军, 斗败过俄罗斯大力士,名震京城

蹭油 肥皂推销商贩,只要看到路人衣服上有油渍就主动上前用自己的肥皂给人家洗净, 蹭油免费

拐子顶砖 身有残疾, 行乞时头顶两米多高的方砖跪在地上

赛活驴 擅长装扮毛驴, 因表演活驴逼真而出名

如今,北接北纬路,西邻天桥剧场,与天坛隔街相望,“天桥八大怪”雕塑群却出现在了北京老天桥的原址上。这组雕塑拣选了拉洋片的“大金牙”、说唱滑稽数来宝的“曹麻子”、单口相声创始人“穷不怕”朱绍文、耍中幡的“王小辫”、摔跤的“沈三”、耍狗熊和顶碗的“程傻子”、砸石头的“常傻子”和表演“赛活驴”的关德俊等8位。雕塑形态各异,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老天桥独一无二的历史景观,默默地勾起了人们对老天桥的回忆。

打开文化之门,天桥有了博物馆
打开文化之门,天桥有了博物馆
打开文化之门,天桥有了博物馆

话题标签: 博物馆 北京博物馆 博物馆图片

博物馆相关文章

您可能感兴趣的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