部分书籍和文章显示,籽料是因地质环境从山料边缘剥离,而后被雨水冲入河道,再经过河水千百年冲刷而形成的鹅卵石状料子。
这样的解释看似没有不妥,但了解历史及去过和田玉产区的人会觉得这样的解释有些苍白无力。
经过专家、学者多年来的研究显示,籽料由山料变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。
大量证据表明,籽料并不是由山料经过水流冲刷形成的,而是与山料同属于原生矿体,几个理由一一解释。
玉龙喀什河绵延几百公里,却不是每个地方都能见到籽料。
研究显示,源头往下20多公里河床中可以捡到少量山流水料;20--200公里的河床中却没有玉石踪迹;200--270公里才是和田玉籽料主要出产地段。
如果说籽料真是由山料经流水冲刷形成的,那应该整个河段都有籽料的身影才对。就水流速度而言,前20公里并不比中间段慢多少,所以水流冲刷的解释完全不能让人信服。
和田玉籽料手串
山料、山流水、籽料的玉质有明显的区别。籽料的质地比山料、山流水料更加细腻、温润,色彩及皮色也更丰富。
或许有人会说,山料粗糙的表皮被水流冲刷磨掉了,所以籽料才更加细腻温润,但这里的玉质说的是玉本身的质地。
众所周知,很多物质经外力作用是不可能改变内部质地的。所以,山料不可能被水流冲刷改变,更不可能把粗糙的质地变得细腻。
我们常见的和田玉籽料有白、黑、黄、青、碧五中颜色,而山料产出只有白玉和青玉,没有碧玉、墨玉、黄玉这三种颜色。
就算后天沁色,也多只是表面疏松部分,所以颜色也不能解释。
经常玩籽料的想必都见过“半石半玉”的籽料,如果籽料由山料而来,受外力水流作用,疏松的石头早已磨没了,留下的应该是完整的玉石,而不是“半玉半石”的状态。
经过地质专家多年观察和总结,发现质地、颜色、块状、温润度、甚至皮色大致相同的籽料基本都产自同一河道,这与大多数玉料的矿坑产出道理一致。
那么,如果籽料是水流冲下来的,那么它的质地、颜色、温润度是不会和山料有明显区别的。
综上所述,籽料并非由山料经水流冲刷而来,那么籽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?
地质专家认为,籽料有可能是由亿万年前火山喷发,光滑鹅卵石状原生矿体冷却后形成的,这种光滑鹅卵石状原生矿体深藏海底,经地壳运动、造山运动等自然因素,新疆一带由海洋变成了陆地,籽料才得以重见天日。
可见,籽料并不是由山料剥离而冲刷形成,而是两个性质相同而互补干扰的原生矿体而已。
言归正传,籽料真的是山料剥离,经过N年雨(河)水冲刷而形成的吗?欢迎留言探讨,正确的见解必将推动行业进步。